佛门礼仪常识(图文)

来源:中华大课堂

佛教中有哪些礼仪?

图片

1、合十

亦称“合掌”。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为礼,以示敬意。对佛法信众言,这是最熟识不外的呼唤方法,合十的动作,不仅能够到达收摄表面的作用,也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仪之一。

除了碰到人能够合十表现问候、打呼唤之外,假如经由法师身旁、或穿梭大殿佛前,也能够合十的姿态,稍稍欠身经由,表现本人的礼貌与尊崇。此外,咱们写信时,用“某某人合十”作为信末署名,也是一种表白谦逊、恭谨情意的好法子。

图片


2、操手

当咱们凝听长者大德说话时,也能够双手合十表现恭敬。假如说话的时间较长。则能够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态,这样也能让人摄心,不会散漫没精神。

详细法子为:双掌平放,手心朝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置于腹部前方。双手高度要适中,约为肚脐上方一寸,否则太高予人紧张严肃之感,太低又显得很没精神。双手不要贴紧腹部,否则看起来会很不天然。

图片

3、顶礼

向佛、菩萨或上座行此礼。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舒两掌过额承空,以示头触佛足,恭敬至诚,就是俗话说的“心服口服”。

图片


4、问讯

佛教徒素日在正式场所见到师父或长者大德,能够心服口服行跪拜礼,但假如师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饭、讲话、演说时,则能够用问讯的方法代替,同样能表白忠厚的情意。

首先忠厚地合起双掌,眼力瞩目中指指尖。而后向下哈腰约九十度,当要直起身子来时,合十的双手也同时变换姿态。以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盖住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微微相接触,食指尖也微微相接触,食指与大拇指刚好略呈三角形状。此时,双手的姿态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犹如向佛菩萨供花一般,充满了恭敬祥和。双手维持这个姿态经由胸前,不时举高到眉心(但不触到额头),这也表现把佛菩萨供到顶上,有着忠厚、恭敬而谦逊的立场。随后再微微将手放下,到胸前回复合十姿态,而后放下双掌。

5、功课

在寺庙里,僧尼天天的选修课为朝暮课诵,又名早课、晚课。一般,寺庙在早上4时就打催起板(起床号召),僧尼盥洗完毕,齐集在大雄宝殿,恭行礼佛,听候大钟大鼓完毕声,群众齐诵早课:《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晚课在下昼4时左右,僧尼齐诵《阿弥陀经》或念《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以及蒙山施食等。

图片


6、过堂

僧尼吃饭都要过堂,早上、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本人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发生贪食甘旨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

在过堂时,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众在两边就座。饮食之前,先要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梆)和云彩型铁板(云板)。梆是吃饭号召,又叫长鱼。鱼日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夜以继日。吃饭两头,假如需要添饭菜,应将空碗送到桌边,由斋堂服务员添,不可出声叫嚷,碗筷应摆在桌边放齐。如住持和尚的筷子搁在碗边上,表现他要对群众讲话;筷子放平,即不准备讲话。过来,大寺庙因僧众较多,多用“过堂”局势吃饭,并施行分食制。如今一般小庙,人数不多,多驳回四菜一汤共食制。

图片

01、为什么拜佛时要轻微低头?

拜佛不是向外追求,而是自心开发,故府首返观。我们的佛性,本具一切光明、智慧和福报,但被贪、嗔、痴、慢、疑等乌云垃圾蒙蔽,开发谦恭的美德,才能拨开乌云,现自身佛性光明,处处吉祥。

图片

02、为什么拜佛要头面贴地?

彻底放下“傲慢”的烦恼和自私我执的妄念,才能契合佛道。

图片

03、为什么拜佛站立时要收下巴?后颈贴衣领?

人往外看时,下巴会不自觉地抬起而看不见自己,收下巴时才能返照自身,都摄六根,如果终日忙着反应外来的刺激,追逐外境而不自觉,将迷不知返。佛有“重颌”之相,即收下巴之相,不向外驰逐,追求诸已。

04、为什么要合掌垂手松肩?

代表放下。放下烦恼、忧愁、紧张,若心有羁绊,则肩必耸起。肩放松,放下的同时,妄念也放下,万缘放下,一心正念。

05、为什么要跪坐在两足跟内侧?

彻底放弃根本执着,彻底降伏根本烦恼。另外对练习“跏趺坐”很有帮助。正如《首楞严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坐定放松,狂心歇息。

图片

06、为什么要俯首伸手迎接佛?

佛法:伸手迎佛,代表背尘合觉,澄浊返清,与佛相应。保持府首(不能中途仰头),表一路恭敬,谦卑到底,才能与佛相应。坐定重心不动,表一路观心,心神安定,不动不转。两肩拉开,含开心之意。

图片


07、为什么要翻掌接佛?

1)代表我要转变自己的心境来迎接佛的光明,我要用自己的心,毫无保留地来供养佛。

2)手心尽量翻平向上,勿倾斜,表示心气平和。

3)双手如莲,心开花开。手指柔软而整齐,是因为心境放松,内在本具的力量从心中涌出。

图片

08、为什么接佛后又翻掌平贴地?

1)接佛后轻轻半握拳,代表接纳佛光,领受佛教,欢喜信受。

2)握拳又平贴地,代表领受佛教后,以平等心普遍布施。

规范的礼佛仪规,就是这么完成的,您学会了吗?

《拜佛》的功德利益

一、得妙音色:若多拜佛,相貌也会转变为好,音声和身体都会庄严起来。

二、出言人信:拜佛若专心诚恳,培植威德,说话自然会得到别人的信服和尊敬。

三、处众无畏:拜佛精进,身体不倦,心不散乱,何处何地,无有畏惧,仪态安详。

四、众人亲近:拜佛用功的人,无论身在何处,总有许多人亲近、恭敬、供养。

五、天人护持:拜佛之人,天龙八部常在左右拥护,不让邪魔外道及一切不好的人与事物接近他,事事如意。

六、诸佛护念:拜佛诚心,诸佛菩萨都会护念,加持其人,智慧如海。

七、具足威势:拜佛具大威德庄严。(势是有威望、地位的意思,具有势的人自然令众人心生信服、恭敬。)人格尊贵,必受人仰敬。

八、有大福德:拜佛的人,福德因缘自然而来,不求而得,诸事如意吉祥。

九、临终往生:拜佛之人,不单今生安乐受用,临命终时,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十、速证涅槃:往生极乐国土,花开见佛,速证无生法忍。

图片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说:“念佛一声,福积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六道苦众,皆是受报而生。我们来世间为人,就是来受报的,受自己前世造作的福报或是恶报,一切苦乐皆不出此二者。福报大的人自然吃穿受用自在,所求如意,反之亦然。恶报多的人,自然衣食不周,所求不得,百逆横生。反之亦然。

佛以四种方便度人,一、相貌 二、身行 三、传法 四、名号。所以,观佛庄严的相貌、学习佛的身教、依从佛的法度、称念佛的名号,皆可得福得度。所以礼佛时我们应收心摄念,观瞻佛的端严相貌,想佛的身教,依佛的法度,称佛的名号,一心礼拜佛像。我们以诚心礼佛,即可灭罪得福,这样善增恶减,福长罪消,自可改变境遇,所处安泰自在。

图片

《上香》的意义和功德

【1】上香的意义:

一、以虔诚心恭敬供养三宝,并以此作为示范接引众生。

二、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的加持。

三、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应无私奉献。

四、表示点燃了戒定真香,蕴涵“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之意。

【2】上香的功德:

1、罪障消除。如《优婆塞戒经.八戒斋品》云:“善男子!若能如是清净皈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乃至余一切罪皆悉消灭。”

2、福报优厚。《优婆夷堕舍迦经》云:“六日斋者,譬如海水不可斛量,其有斋戒一日一夜者,其福不可计。”

3、来世尊贵。《建立家屋经》云:“只要受持一次八关斋戒,就不会转生于刀兵劫以及饥荒劫等苦难劫中。”

4、所求如愿。《增一阿含经.高幢品》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八关斋者,欲求生四王天上,亦获此愿,持戒之人,所愿者得。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

5、远离恶趣、渐获解脱。《十善戒经》云:“持此受斋功德,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法轮。”

不仅供养纯真的香具有很大功德,即使供养一花之香,也能获得无量功德。《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意思是说,如果有人以散乱心在佛的画像前供养一朵花,以此功德也能逐渐值遇无数如来。

【3】 供香偈:

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

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无边佛土中,受用作佛事。

普薰诸众生,皆共证菩提。

贤纯法师对于佛门常见礼仪要点做了详细讲解。

如:

  1. 入寺衣着:进入寺院要注意衣着整洁、得体,不可穿拖鞋,不可穿过分暴露的服装,也不浓妆艳抹。

    法师说:“朴素的穿着,可以让我们由内而外心生清净、恭敬。”

  2. 进殿规范: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在进入殿堂时,要靠门的一侧进入,从哪一侧进入就先迈哪一只脚(如:从左侧进门则先迈左脚)。进入殿堂后,不喧哗打闹或接听手机,

    以免影响他人净心礼佛和诵经。

    法师说:“寺院殿堂中,供奉着佛菩萨圣像,佛像为佛宝。进殿时怀着一颗恭敬、虔诚的心,言行举止就宁静、克制,

    得以爱护三宝地的庄严。”

  3. 问候法师:现前僧团为僧宝,在寺院遇到出家僧人,可停下脚步,双手合十,身体微微前倾行礼。可口称“法师/师父吉祥”,或口念“阿弥陀佛”,表示问候。而分别时,应让师父先行,稍后自己再行离开。“合十”,也称为“合掌”,是佛门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要点提示:双掌合起,当胸成45度角,注视指尖,可以看到无名指,身体微微向前倾,表示谦虚、恭敬。)

    法师说:“礼仪是为了让对方感到尊重和舒适,遇到师兄,如果你鞠躬九十度,可能会让人觉得拘谨,只要自然地做出合十的姿势,道一声“阿弥陀佛”,便是如法的问候方式了。”

  4. 拜佛:当我们来到寺院的大殿或佛堂,向佛菩萨顶礼、问候时,可使用问讯也可以礼佛。“问讯”,是一种比较自在方便的方法。(要点提示:双手合十,身体下弯鞠躬,鞠躬至最低处,姿势慢慢变为左手中指、无名指、小指,盖住右手相应手指,两手食指轻轻相触,与大拇指成三角形,好似莲花花苞,再双手举至与眉心平齐。)“礼佛”时,佛前中央是住持位,不宜礼拜,可挑两侧后面的位置礼拜。拜佛时身上背的包和手中的东西都先放拜垫旁边。(要点提示:双手合十,慢慢蹲下,先以右手支撑拜垫,防止膝盖受伤,双手舒展齐平后,额头触拜垫正前方。握拳翻掌,接佛足,祈求福慧。恢复站立合十后,再进行第二拜,三拜毕。)

    法师说:“拜佛的真正目的,就在于降伏我慢。傲慢心十分细微,有时我们对别人的赞扬和随喜,背后也隐藏有傲慢之心。傲慢心是贼,有傲慢心就很难生起对众生真正的慈悲心,内心积累不了功德,所谓“我慢高山不存功德之水”。我们应以佛菩萨为楷模,多礼佛多闻法,常看别人优点,常怀感恩之心,逐渐降伏我慢。”

  5. 敬香:上香多少根,各寺院不同,一般以三支香为宜,双手持香至齐眉。要点提示:第一支插中间,可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第二支插右边,可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师长及冤亲债主”;第三支插左边,可默念“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

    法师说:“烧香不在多、不在贵,应知点香的含义:第一表示虔诚恭敬;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提醒无私奉献;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意。佛无需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6. 供养:做供养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与虔诚之心,是提醒我们克服自私自利、贪吝之心,让我们的心更慈悲、更仁爱。花供养。

    法师说:“可祈求相好庄严。愿自己常修忍辱、恭敬待人,常生亲近欢喜心。灯供养,电灯、蜡烛、油灯之类能照暗为明的东西,都属于灯供养的范围。灯供养:可祈求心如明灯、智慧增长,愿自己明辨善恶,断恶修善。水供养:可祈求洗己心垢,愿生平等清净之心。其他供养:供养与自己的发心大小有着直接关系,可祈求勤修布施、放生护生、常说爱语,广结善缘等。”

  7. 经书:经书为法宝,应置于干净的高处。取经书时,先洗净双手。诵经前可先漱口,如有人来说话,先合上经书,话毕,再收摄身心后,才继续诵读。抄经前先端身正坐,收摄身口意,而抄写好的经文也要妥善保存。

    法师说:“手持经书可不鞠躬,当他人问讯你时,可持经书回挡一下。”


贤纯法师为大家解答:

1.居士问:“女性生理期时,能入寺烧香拜佛吗?“

贤玄法师答:佛教是慈悲无分别的,女性在生理期只要照顾好自己,在个人身体条件允许下不必有所顾虑,依然可以寺院礼佛。

2.居士问:放生要注意什么?。

贤纯法师答:放生时动作要轻柔,如直接扔出,让动物五脏受损不好。不要放生毒蛇等有害物种。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的外来物种。如巴西龟,本性凶残,随便放生后,湖池中的鳖、本地龟因败于生存竞争而可能濒于灭绝。如清道夫,原产于亚马孙河流域,如果随便放生,本地大多鱼种会因鱼卵被食而遭受灭顶之灾。不要执着于放生这一种积德形式,惜时惜福,善待身边人,行举手之劳,发谦卑、欢喜之心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3‘居士问:晚上能否诵读《地藏经》,能抄经吗?

贤纯法师答:有些人认为晚上不宜诵经,尤其是《地藏经》,容易招惹冤亲债主。从佛教的理念看,人身难得,既得人身,自然应该珍惜时间精进修行,因此晚上只要不打扰他人,当然可以诵经。我们能在诵经后把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他们,自然也能解冤释结,增长善缘。因此晚上可以放心诵经抄经。

4.居士问:家中破旧的佛像、经书之类如何处置?

贤纯法师答:先要把它妥善的封存起来,供起来或者放到家里比较高、比较干净的地方收藏起来。有的寺庙也有接受这些抄好的经卷,封存到塔里或者有专门处理的地方。有的可以装藏的,有在寺院或者山上建一个小屋或者一个小佛塔,在里面收藏这些整理好不用的法宝。佛经是不可以随便焚烧,一定要烧,要买一个新的盆,用一个新布(制作)的口袋装在里面,然后在一个密闭的,比较干净的地方烧,然后烧的灰还要单独的装在另外的新布的口袋里面,沉到湖心或者埋到特定的花木下。


传鹤法师——饮食礼仪,进食前应做三念五观

吃饭有三念:

第一念:是“愿断一切恶”。断恶,包括吃饭时不生分别心,不去分别这个有味道,那个没有味道。有什么便吃什么,不要拣饮择食,或者打其他妄想。

第二念:是“愿修一切善”。要发愿改过一切习气毛病。修道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三念:是“誓度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了生脱死。

吃饭时应存五观: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先计量自己有何功德来受此供养,又计算农人要经多少劳苦来耕耘这份米粮。应该筹量碗里食粮的来历,是很不容易得来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忖者,度也。看看自己的德行,是否圆满了?我能够对得起这钵饭吗?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戒备己心,离开过非,不生贪念。不是说好吃的就多吃一点,不好吃的就不吃。不要拣饮择食,好吃或不好吃是平等的,要以此为宗旨。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什么要吃饭呢?要把它当做良药,资助身体。汽车没有汽油不能走动,人不吃粮食不能生存。吃饭不是为贪好味,而是为治饥饿的病。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吃饭不是为了要吃好东西,而是为了修自己的法身慧命,成就道业。


佛门礼仪—礼拜

行礼拜之仪,并非二六时中皆为合宜,《四分律》卷六十即举出若于大行、小行、裸身、剃发、说法、嚼杨枝、洗口、饮、食、啖果等时刻皆不宜作礼。《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亦列举不宜作礼之五事,即:

(一)读经、诵经时,不得向上座作礼。

(二)上座在下处,自在高处时,不得作礼。

(三)上座在前,若已去后,不得作礼。

(四)不得自座位上向上座作礼。

(五)著帽之时,不得对佛作礼。

礼拜之仪,本即为表达恭敬之意,故不得心怀骄傲,《法苑珠林》卷二十致敬篇引述北魏勒那摩提所说之七种礼拜(佛)情形,即:

(一)我慢憍心礼。

(二)唱和求名礼,即为求名誉而行者。

(三)身心恭敬礼。

(四)发智清净礼。

(五)遍入法界礼,众生与佛之心相通而达于法界之理时,礼一佛,即通于礼拜诸佛。

(六)正观修诚礼,于礼佛之中,透过正观,则如礼拜自己内中之佛性。

(七)实相平等礼,即以“空”为礼拜之对象,此系“自他不二”之礼拜。

其中第一、二项即被视为邪体,而第五、六、七三项,著者勒那认为是真礼。其后澄观于《华严经疏》卷二十七中,除上述七种礼,更加列大悲礼、总摄礼、无尽礼三种,合称十礼,而以其中之“无尽礼”为至极之礼。

礼拜的种类及礼式作法上有种种不同,自印度以来,于各种礼拜法中,以“五体投地”为最殷重、最恭敬之礼法。其他如礼拜佛法僧三宝,称为三宝礼;礼拜弥陀之本愿成就、光明摄取、来迎引接等三身,称为三身礼;礼拜释迦、弥陀及十方诸佛,乃至一切贤圣等,称为七敬礼。于密宗,遍礼一切诸佛,称为普礼;普礼时所诵之真言称普礼真言。又立一脚而跪拜之礼,称为蹲踞礼;仅以膝部略加弯曲以为礼式,称为起居礼;采取坐式之叩头礼,称为坐礼。于寺院中,礼堂又常称拜殿;堂内专供作礼用之座席即称为礼盘、拜席。

礼拜的种类及礼式作法上有种种不同,自印度以来,于各种礼拜法中,以“五体投地”为最殷重、最恭敬之礼法。其他如礼拜佛法僧三宝,称为三宝礼;礼拜弥陀之本愿成就、光明摄取、来迎引接等三身,称为三身礼;礼拜释迦、弥陀及十方诸佛,乃至一切贤圣等,称为七敬礼。于密宗,遍礼一切诸佛,称为普礼;普礼时所诵之真言称普礼真言。又立一脚而跪拜之礼,称为蹲踞礼;仅以膝部略加弯曲以为礼式,称为起居礼;采取坐式之叩头礼,称为坐礼。于寺院中,礼堂又常称拜殿;堂内专供作礼用之座席即称为礼盘、拜席。


礼拜如来五功德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载,恭敬礼拜如来,可获得五种功德:

一、端正,谓见佛相好而发欢喜、生渴仰之心,以此因缘,来世可得相貌端正。

二、好声,谓三称南无如来佛号,以此因缘,来世可得好音声。

三、多财宝,谓以散华、燃灯等布施供养如来,以此因缘,来世可获大财宝。

四、生长者家,谓心无染著,合掌长跪,至心礼佛,以此因缘,来世得生长者之家。

五、生善处天上,谓由恭敬礼拜如来所获之功德,来世得生善处及天上。


拜佛的动作

拜佛的动作,是心诚意敬的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两肘两膝以及额头着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故又称为顶礼。弯腰低头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当五体投地接触到大地时,则令人感动于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怀着感恩心,以饮水思源的心感谢大地、感谢一切众生。而从拜佛的动作让人联想到,当人的内心充满了礼敬、感恩与忏悔时,也有如稻穗一样,因成熟而下垂;而拜佛的意义,也就是如此了。

图片

拜佛动作分解

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著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随著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图片

图片


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於地面。


图片

图片


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著地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著地。


图片


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掌举回胸前,右掌著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双手合掌立直。


图片

图片


拜佛的注意事项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么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

3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

4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

5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6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其他人不得用。

阅读659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