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身边有很多黄姓朋友,也许你也姓黄,可你知道黄姓祖先是谁吗?1200多年前,黄姓族人黄峭山写下一首“认宗诗”,让后人莫忘黄姓祖先,待到根深叶茂时将黄氏发扬光大。1200多年后,黄姓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七大姓氏,人口约32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族众遍布海内外,越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韩国以及美洲、欧洲均有分布。
黄姓故事 黄姓族人中流传的“认宗诗”
骏马登程往异方,
任从胜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
晨昏须荐祖宗香。
但愿苍天垂庇佑,
三七男儿总炽昌。
从广西一个黄姓家庭说起。黄辽通,广西梧州人。马年春节,按照当地习俗,春节、清明都要祭祖,他抱着5个月大的儿子小七到村里的宗族祠堂祭拜。祭拜前,黄辽通对着怀里的小七背诵了这首“认宗诗”。
黄辽通的父辈说,“认宗诗”的大致意思是:“我们的太公娶了3个老婆,生了21个儿子,21个儿子中只留3个儿子在身边,其他的都到外面闯荡,要适应外面的环境,但不要忘记上一辈的嘱咐,不要忘记祖宗,要记得开枝散叶。以后发展起来了,待到根深叶茂的时候,你们兄弟要记得团结帮助,无论去到哪里,都是同一个祖宗出来的,要将黄氏发扬光大。”
广西黄姓族人 源于江夏黄氏后裔
“会背诵‘认宗诗’,更要知道自己的祖先在哪里。我们的祖先来自中原。”黄辽通说。黄辽通依稀记得,上小学时爷爷拿着族谱告诉他,广西黄氏族人是黄峭山之子黄塘的后裔。
那时的他,对族谱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直到成人,在经历了多次祭祖洗礼后,黄辽通这才逐渐明白,黄姓族人原本不生活在广西,是从古老的中原大地迁徙而来。
《光州文史资料第十九辑》“南疆黄氏再铸辉煌”篇记载,谱称黄峭山为江夏黄香五世孙黄侃之后。黄侃于东汉末年,由江夏迁至河南光州固始,成为历史上的固始黄氏。
《广西黄氏族谱》记载,黄峭山之子黄塘遣子时徒居福建宁石塘,后任知县,娶谢、胡、郑三氏共生八子,黄塘长子黄汝厚的后裔迁往山东定居。黄汝厚之子黄琛、黄琛之子黄密、黄密得子黄胜奇。
宋朝皇佑元年,黄胜奇跟随狄青将军南征,留在广西,其后代在当地繁衍。广西当地一些黄氏族人认黄胜奇为广西黄姓始祖。
族人分布 黄姓族人皆源自中原
一、夏朝,黄人的一支从河南黄水(今新郑、新密一带)迁到汾川(今山西横水)建立黄国,春秋初期被晋国所灭。子孙以黄为氏。但这支黄姓后裔衰弱,史书上仅出现晋大夫黄渊一人。
二、商末周初时,今河南潢川(古光州)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黄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后代繁衍昌盛。
三、战国、秦汉时期,中原的黄姓大批播迁至湖北地区,形成江夏、江陵两个著名黄氏郡望,以此为基地向江南发展。之后,黄姓的足迹已经西达山西和四川,东临东海,南入湖南和江西。
四、到了东晋末年,黄姓同中原的林、陈、郑四大姓率先进入福建。隋唐时,黄姓主宗分流,一支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著名的金华黄氏。另一支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抵达福建邵武,成为著名的邵武黄氏,其子孙分散到东南沿海和广东。而迁往广西的黄姓,则与当地土著结合形成今天壮族等民族的黄姓先民,其中一部分进入越南,成为当地大姓。在明朝末年,黄姓进入台湾地区。
黄国 古城不复在 敬祖情更深
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黄姓亦然。黄国故城就在今天的河南潢川县境内。潢川,古称光州,黄国遗址就在其境内的隆古乡。
潢川中华黄姓研究会会长黄运庚先生介绍,如今的黄国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1500多米,南北长1800多米,周长共6720米,面积2.82平方公里,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
黄运庚说,古黄国的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城垣至今高处仍有10米,低处5米,基宽59米,上宽10米至25米,城外有护城壕沟。其建筑规模完全符合春秋时期“子爵,城三里”的等级制度。如今,后人为纪念黄国故城,在其遗址上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仿古建筑。黄运庚说,虽然黄国已不复存在,但每年仍有众多海内外黄姓人前来寻根敬祖。
史料记载,古黄国为陆终或陆终之后人于夏朝时建立,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
据中华姓氏文化典籍中的记载,“黄氏嬴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黄国被楚灭 后人以国为氏
据史料记载,黄国被夏朝征服后,又多次参加了商族灭夏的斗争。到了公元前1600年,殷商部族在汤的领导下消灭了夏王朝,建立起殷商帝国。黄国因参与商灭夏的斗争,且与商族同属原东夷集团,因此,商朝建立后,黄国成为商的小盟国。
周王朝时期,黄国与江、道等诸嬴姓国结成了同盟,并凭借实力成为东夷诸嬴姓小国的盟主。而后,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对淮、汉流域诸小国的威胁日益严重。
《春秋》记载,公元前658年,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国江国一起参加了齐侯主持的盟会,第二年又参加了阳谷(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了反楚同盟。
公元前648年,楚成王以黄国不向楚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黄国没设防,盟国又坐视不救,结果以惨败告终。历史上建国长达1400余年的古老黄国,至此被楚国消灭。黄国灭亡后,幸存的黄国族人分散各地,后人从此“以国为氏”。
黄姓出自嬴姓 祖根在黄国
从血缘历史看,今日的黄姓,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陆终、伯益,再往上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少昊,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史料记载,黄姓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少昊的后代皋陶,在虞舜时期担任大理的职务。皋陶的儿子伯益,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为嬴。伯益的儿子大廉,被禹封在黄,建立了黄国,他的后代也就世代居住在那里,并且把黄作为他们的姓氏。
潢川的古黄国被楚国灭了后,黄姓族人中一部分逃亡至各诸侯国避难,为后来著名的淮阳黄氏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当多的人被迫迁至楚国腹地,分别定居今湖北黄冈、黄石等地。这些地方,据说也均以黄姓遗民迁居至此而得名。
有一支族人迁至今武汉江夏区一带,若干年后,其后裔与黄歇(春申君)被害后逃亡至江夏的黄氏族人融合,发展成为汉代著名的江夏黄氏。
还有一支则内迁至今湖北江陵、荆州一带,后来形成秦汉时期著名的江陵黄氏。
另有一批人迁到广大的江南地区,与当地少数民族交融,秦汉时期在湘、鄂、闽、粤、川等地繁衍开来,成为较早到达少数民族地区的黄姓族人,即南方蛮越地区的黄姓人。
有说法称,还有一支黄国遗民,远逃至新罗(今韩国、朝鲜),形成了朝鲜民族中的黄姓。
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黄姓名人
黄圣依、黄渤、黄晓明,对于经常活跃于荧屏的黄姓明星,或许不少黄姓人早已耳熟能详。但对于历史上曾叱咤风云的黄姓人物,您可知晓?
黄庭坚
时期:北宋
主要事迹: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苏轼并称“苏黄”
黄庭坚,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是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诗歌方面,黄庭坚与苏轼被世人并称为“苏黄”。
黄道婆
时期:宋末元初
主要事迹: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被尊为布业始祖
黄道婆又名黄婆、黄母。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时流落崖州(今海南岛),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纺织崖州被的方法。
回到家乡后,黄道婆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织造技术。在她的传授下,家乡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她去世后,当时的松江府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黄宗羲
时期:明末清初
主要事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黄宗羲是“东林七君子”黄尊素的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别号梨洲老人。
黄宗羲多才博学,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清史稿》480卷)。
此外,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黄宗羲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的人,人称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黄兴
时期:清末民初
主要事迹:中华民国开国元勋
黄兴,湖南善化(今长沙)人。辛亥革命领袖之一,与孙中山并称为“孙黄”。1905年黄兴由上海去日本,与孙中山共组同盟会,奔走南北,为同盟会多次武装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黄兴所领导的华兴会推动了内地其他革命团体的建立,为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黄姓在全国的分支情况
有关史料和姓氏通书记载,纵观黄姓的播迁过程,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即由黄国到黄歇,发展至淮阳、江夏黄氏,进而播衍出金华、邵武等黄氏望族等分支旁系,然后播迁出海外异域黄姓。
江陵黄氏
时期:秦朝
代表人物:黄极忠
江西吉安兴桥《分宁双井黄氏谱》记载,黄极忠家族是春申君黄歇的子孙。黄歇有一子名黄堂,官任会稽太守,人称“四品黄堂”。黄堂生一子黄敖,便是黄极忠。
秦末,黄极忠在农民起义中揭竿而起,成为绿林(地名)的一支义军领袖。刘邦的西汉政权在取代秦王朝之后,实施消灭异姓诸侯、巩固刘氏政权的政策,黄极忠顺应时势,帮助中央王朝消灭了临江王的残余势力。之后,黄极忠又帮助刘邦剿灭各异姓诸侯,特别是在消灭九江王英布的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故在汉初被封侯,食邑一千户,开黄九复光之先河。
黄极忠封侯27年后去世,其子嗣繁荣,后人称为江陵黄氏。
淮阳黄氏
时期:秦汉
代表人物:黄霸
《汉书·循吏传》记载,黄霸,河南太康人,系阳夏黄氏族人,自幼学习律令,有大志,喜欢做官。做官后,廉正,足智多谋,处议当法,深得民心,汉宣帝闻其名,升为廷尉。后因同情批评皇帝诏书的夏侯胜,犯了不敬罪,被捕入狱。出狱后,汉宣帝又任黄霸为扬州刺史,后升为颍川太守。
黄霸任颍川太守8年,力劝农桑,重视教化,政绩斐然,史称“(黄)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后来官至丞相,后裔人丁兴旺。
慎阳黄氏
时期:东汉
代表人物:黄宪
《黄文肃公世家宗谱》记载,黄宪是黄霸家族的后裔。黄宪,字叔度,史称其家世贫贱,父亲是个牛医,但这个出身贫贱的黄宪却有着非凡的才气。正史上,黄宪是个只见其神、不见其形的非常人物,他的才学事迹虽隐然不现,但在当时却名倾天下。东汉时期的太尉陈蕃甚至说:“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绶矣。”
江夏黄氏
时期:东汉
代表人物:黄香
黄香,字文强,出自官宦人家。但到黄香父辈时,已家道中落。黄香9岁丧母,伤心欲绝的他开始博学经典,精研道术,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誉其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扇枕温衾》是《二十四孝》里的一个故事。记述了黄香因幼年丧母,侍父极孝,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寒冷的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再让父亲休息。长大后任魏郡太守,魏郡遭受水灾时,黄香倾其所有赈济灾民。据族谱记载,汉章帝曾以“江夏黄童,忠孝两全,天下无双”的御书,赏赠给黄氏家族。
申城(上海)得名 典出黄氏春申君黄歇
黄国灭亡后,有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已残破不堪的家园。
战国后期,以黄歇为代表的黄氏家族首先崛起。黄歇驰骋楚国政坛数十年,被封为春申君,左右朝政、威慑天下,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并称战国四贤公子。
临危受命 赴秦求和
史书记载,黄歇年轻时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辩才出众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任为左徒(参与国事,接待宾客和外交活动)。
公元前298年,秦国大举出兵攻打楚国,公元前278年攻下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楚顷襄王被迫把都城向东迁往陈县(今河南淮阳)。楚顷襄王急于和秦国求和,于公元前273年派遣辨才出众的黄歇出使秦国。
就在黄歇出使秦国之前,秦已经决定派遣大军与韩、魏两国联合进攻楚国。形势千钧一发。黄歇赶在战争爆发前达到秦国,上书秦昭王晓以利害。
黄歇“纵横舌上鼓风雷,摊销胸中换星斗”的潇洒气魄,言中了“联楚”和“攻楚”的利害关系。于是,秦王收回了进攻命令,转而与楚国签订友好盟约。黄歇的努力避免了楚国遭遇亡国的危机。此后20年间,秦楚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
太子遇险 冒死营救
为了取信于秦,第二年,楚太子熊完(元)被送到秦国作为人质,黄歇陪着他住在秦国,一起度过了十年。十年后,楚国来使者报告,楚顷襄王病重,太子需要回国继承王位。
黄歇知道秦国丞相范雎和熊完关系很好,于是试图说服范雎。黄歇说,楚顷襄王可能会一病不起,如果秦国能让熊完回去,熊完即位后必然会感激秦国,努力维护和秦国的关系。如果不放熊完回去,而是利用熊完要挟楚国,楚国必然会另立太子以对付秦国,秦和楚的关系就会破裂。
此时,黄歇一方面劝说秦王,一方面也准备好了帮太子逃离秦国的计谋。他让熊完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出关,而自己却在住所留守。直到太子走远,黄歇才向秦昭王说出实情,秦昭王大怒,想让黄歇自尽。
危急时刻,范雎出言相劝:“熊完即位后,必会重用黄歇,不如让黄歇回去,以示亲善。”秦昭王因而将黄歇送回了楚国。这一次营救太子熊完的行为,为黄歇日后的赫然崛起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其础。
拜相封侯 辅国持权
黄歇回到楚国后不久,楚顷襄王去世,熊完即位,称为楚考烈王。
公元前262年,黄歇被楚考烈王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赐给他淮北十二县的封地。
15年后,由于与齐国相邻的淮北经常发生战事,黄歇向楚王进言道:“淮北地区靠近齐国,那里情势紧急,请把这个地区划为郡治理更为方便。”并同时献出淮北十二县,请求封到江东去。
考烈王答应了黄歇的请求。他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们作为自己的都邑。
公元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非常危急,赵国的丞相平原君赵胜前去楚国请求救援,楚考烈王弃秦楚两国的盟约于不顾,派遣春申君领兵救援赵国。与此同时,魏国也派出信陵君魏无忌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军,解除了邯郸之围。
轻信小人 命丧棘门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重,国事被国舅李园操控。黄歇的门客朱英说:“世上有不期而至的福,又有不期而至的祸,和不期而至的人。”“现在楚王病重,死在旦夕,您辅佐年幼的国君,因而代他掌握国政,如同伊尹、周公一样,等君王长大再把大权交给他,不就是您南面称王而据有楚国?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福。”
朱英说:“李园未将精力放在执掌国政上,不管兵事却豢养刺客为时已久,楚王一下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夺权并要杀掉您灭口。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祸。”“您安排我做郎中,楚王一下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我替您杀掉李园。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人。”
黄歇听了后说:“你要放弃这种打算。李园是个软弱的人,我对他很好,况且又怎么能到这种地步!”
此后17天,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果然抢先入宫,并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春申君进入棘门,李园豢养的刺客从两侧夹住刺杀了黄歇,斩下他的头,扔到棘门外边。同时派官吏把春申君家满门抄斩。
申城因纪念春申君而得名
公元前241年,楚国都城由陈郢(今淮阳)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这时春申君的封地由淮北十二县改封吴地,其家族也随之离开黄国故城,迁至今上海、苏州一带。
黄歇受封之时,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黄歇带领百姓疏通河道,筑起了堤坝,抑制水患,深得民心。
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名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
在上海,黄浦江、申江、春申江、春申村、黄浦区、春申路等均为纪念这位开“申”之祖。
另外,旧上海首家大报思《申报》,也源于春申君黄歇之名,这在上海《黄氏雪谷公支谱》中有详细记载。
黄歇是古黄国人后代
宋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说:“楚灭黄,其族遂仕楚,春申君黄歇即其后。”元学者黄溍在其《族谱图序》中说:黄国“为楚所灭,子孙之仕楚者有黄歇”。由此可见,黄歇是古黄国人的后代。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潢川不仅是春申君的封地,而且是他的家乡。清乾隆《光州志》记载:“光州内有黄歇宅”,又载:“州境(在潢川)即在所赐十二县中,今州治其遗宅也。”近年,潢川出土了清乾隆七年九月《光州十景》的石刻中有《春申遗宅》一首,并注:“周东三里河北有春申君丹炉,在光州治后有春申君漆井。”
黄姓家族数据
当代人口数据
当代黄姓人大约32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黄的至少有22人。目前从百家姓人口排名第七名。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黄姓人由220万激增到约3200万,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湖南等省。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这五省集中了黄姓28%的人口。
历史名人数据
《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入了黄姓历代名人613名,占本书总名人数的1.35%,排在名人姓氏第12位。
黄姓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7%,排在第9位。
黄姓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6%,排在第1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