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礼仪解析

来源:中华大课堂

图片

摘要: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来源于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礼仪,既包含了儒家的文化思想,也涵盖了习武者的尚武精神。在冷兵器时代,传统武术礼仪约束着习武者行为,为后人树立榜样。在现代文明社会更是体现传统武术的进步,礼仪规范了人们行为准则,也体现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所以现代习武者更要遵守流传下来的传统武术礼仪,同时,也有责任把他传承下去。

大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礼仪和礼节。在《论语》中、《八佾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理解:君子与人无争,如果一定有所争,那就是射箭吧。射为六艺之一,自古战阵所必需,平时则有射艺比赛,讲求射礼。射礼行于堂上,登上堂比赛与射完箭下堂,皆揖让,胜负皆饮,负者先饮,胜者陪之。只是在射时,各显其艺能,争取射中靶子,这叫做争,是讲究规则的公平竞争,不同于小人胡争乱斗。所以我们要学习君子,争斗中也要注意保持一定的风度和规则,而不是野蛮疯狂地厮打。对于中国传统武术来讲,他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礼仪演变而来,但区别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礼仪,他有着严格的传承,严格的程序,是人们进入武行的必修课。

中国的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在某种程度讲,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津”的作用。

传统武术在五千多年的文明中沿袭了重视礼仪 教育的文化传统。传统武术礼仪是指传统习武者在习武群落中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特定关系,并为所有习武者共同认可的,具有浓厚封建等级差异的礼节和行为准则。武术礼仪文化的起源、发展、嬗变以及在这一进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无不与中国整个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现象的武术礼仪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发生发展与农耕文明时代的儒家礼思想相适应,而作为儒家的鼻祖孔子,其礼思想的思维方式、基本内容、实践程序更是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精神指南。

传统武术礼仪形成的文化背景

1 “文化既包括思想观念,又包括风俗习惯;既包括心灵的习惯,又包括身体的习惯。”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明显具有这种思想观念与风俗习惯相结合、心灵的习惯与身体的习惯相结合的文化特质,它体现了习武者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有机统一。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产生以及成为传统文化的特色,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作为武术文化视野中的又一景观,武术礼仪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对习武群落而言,又具有一种普遍的精神指南意义。传统武术礼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习武群落中,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其主体精神则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为不同时期的习武群体所认同。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也是构成中华武术文化的一节重要链环。

2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看,武术最早来自于远古人群与自然界的斗争以及人群之间的斗争,发展于官方军事斗争,并在一定的时期脱离于官方而走向民间。因而,民间的武术礼仪中包括非官方的因素,也就是风俗与传统,它是形成武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我们认为武术礼仪的形成是多元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术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武术礼仪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在民族的心理中形成的文化积淀,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外来文明的一种标志。正是由于古代中国礼仪的官俗分野,以及武术礼仪俗文化特征使然,因此我们在寻觅传统武术礼仪旨意过程中,主要是靠民间这快广袤的沃土来考察其生成背景、思维方式、基本内容和实践程序。

传统武术礼仪的基本内容

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礼教重文轻武,文弱之风兴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官方显然不会倡导尚武教育。在民间,武术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民间的武术礼仪教育与当时的主流文化相结合,培养习武者具有良好的武德,这符合当时时代的发展要求。然而,当时的知识分子轻视武术,认为习武者身份卑微,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到后来的大理学家朱熹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读书人“皓首穷经”、“羞于武夫齿”,都反映出一方面对习武者的轻视,另一方面,民间的习武群落在当时的社会中无疑是专制者不愿意看到的。因而,民间武术的发展必须与同时代的官方体制相适应,体现在其传承思想与官方正统思想保持一致,然后才能发展。

1 师徒关系是传统武术礼仪的核心内容

儒家自古以来就重视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的职责。儒家认为,作为师者就应该做到,为人师表、德才兼备、敬业爱生,教师即师父,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乃至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语·为政》中孔子从为政以德出发,主张对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德礼教民的人就是教师。同时,儒家又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认为,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和渊博的知识,并认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只有自己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传统武术中的师徒关系,本是多边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但在农耕社会中,这层关系无法摆脱儒家礼思想的教条,可以这么说,传统武术界的师徒关系也被血缘化、伦理化了。师徒相互选择几乎是所有文化艺术门类传承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的关键在于确定一种‘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下各自所承担的义务。同时,师徒关系作为习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是与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科学技术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即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教育条件之下,师徒关系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可见,在古代各大武术门派中, 师父就相当于家长,徒弟就相当于子女,儒家“父为子纲”在传统师徒关系中也体现出来, “爱徒敬师”也是反映了这种宗法伦理的关系。

2 拜师择徒过程中的武术礼仪

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关键在于继承人的选择。所谓“淡玄授道,贵乎择人”足以说明了选择继承人的重要性。由于官方礼制的影响,在接收继承人的仪式上也马虎不得。据学者周伟良研究指出:“拜师过程中首先是需要介绍人,介绍人在北方的许多拳种中被称之为‘引师’,或曰‘接引师’,又名‘引进师’。顾名思义,是起到师徒关系的结识作用,一般需要1~2名。有些特别讲究拜师仪式的拳种如梅花拳,还专门设有一个‘送师’, 即负责把由“引师”介绍来的弟子,送到拜师场所。拜师时引师必须到场,有送师的,送师也必须到场,这就是所谓的“三师在位”(引师、送师、师父)。拜师者在正式磕头前必须写有拜师帖子。按照习惯,这种拜师帖又叫‘门生帖’。拜师帖的内容简繁不一,但格式大体相同,一般写有拜师者的姓名、师父的姓名,有的还要写上介绍人‘引师’的姓名,以及拜师的年月日期。磕师,意思师向老师行叩头礼,表示敬意。磕师是确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徒关系的最集中体现,也是传统社会中尊卑长幼伦理规定的折射。随着社会的进程,以上磕祖拜师的内容在各地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拜师程式中需要介绍人、递帖和拜师的三个结构,至今或在观念上或在实践中被许多拳种普遍延续着。”

以京师六合门为例阐述传统武术礼仪的具体内容

见面礼:平时见了长辈、朋友、同辈人要站直,两手放在腿两侧,上身微微向前下躬,同时问好。同辈与朋友可行抱拳礼,问好。您好。抱拳时右手成拳,左手五指张合于右拳外,五指抱住右拳。

懂礼:见了祖师或师父的灵位,或其他门派的挂像等,都要上前站直,行鞠躬礼。上身向前躬身30度以上。

站要有站像,坐要有坐像,曹凤岐先生讲,师父(马玉清)和师兄曾讲过,师爷刘凤山,字彩臣,带着吾师马玉清,字小泉,去尚云祥先生家,互相问安后,师兄二人落座后,马玉清先生才上前行礼,问师伯好。站在师父的侧面。哥俩聊天、喝茶。过了有时,尚云祥先生说:“傻小子干吗老站着呀?”其实早就知道,那边坐。马玉清先生,这才谢师伯。坐下,但不能从实靠坐,坐了椅子一个角。

这时尚云祥先生才讲,小子很有规矩,今天你不是来了吗,我要传授你形意拳。

形体礼,在练武场或友人场地。习练者入场后,要行鞠躬礼,或抱拳礼。再向后退三步,叫让位,一是让君位;二是让师位;三是自己之位。如六合拳、形意拳起势,要面向东南站立,这叫左文、右武,不能面南背北,坐北朝南是君位,所以要让君位,如臣、民盖房都要朝阳(或叫抢阳),房都多少偏东南点。坐北朝南有欺君之罪。家中摆坐也如此,不摆正中之椅,都要摆八仙桌左右。在练功场地,不能坐着、聊天或吸烟等,正式场所,要穿传统民族服装(中式装),或武术服装。若是下朋友场子练,要向对方练,对对方尊敬,有指点、请教之意。

称呼,称师父不能代姓,代姓是官称,是客气之礼之称。如小说《水浒传》、《西游记》中徒弟称谓老师,都要叫师父。

形体礼仪,携兵器(器械)时,要侧身双手送上,不能正面递兵器,有犯上之意。接兵器时,要站直,双手接,这是对师父、对您的艺业(兵器)的尊重。

礼仪的盘道,初次见面,同是武行人,问朋友、先生,顶过贴吗?踩过红毡子吗?香火多高?要是形意门的,要讲传承四十个字,凡称师父的字,称头上顶着斌字辈,双手过头,怀中抱着黄字辈,双手抱怀,脚下采(为得采,得徒弟之吉)的是族字辈。对方就知你是那门、辈份。形意门四十个字。武尚海江深穆斌黄族强仁义似天重 慈悲如万量 礼让从长进 儒道逊宗光 谨守圣贤钵 傅华亿兆良。

老师讲六合门,本门辈份,按下列诗句排序:“仁厚尊家法,忠良报国恩,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真”。八卦掌辈份有诗曰:海福寿山永 强毅定国基昌明光大陆 道德建无极。

拜师礼,准备地点、供品、师祖神位(初始先祖,如岳飞)。祖辈的遗像。请本门人,武术好友,引门人等事宜。

1请祖师。有院子,在院子里,可踢腿或宁旋子后,单腿下跪(左曲膝,右膝着地香举过头顶,口称:请祖师面向西方。如在厅、房内,要开门窗,对着门或窗户行尚书礼。

2上香,身体直立,把香插入香炉中。

3三拜九叩,按辈份先后拜,身体直立面对祖师牌位,双手掌合实,举过头顶,下落胸前,为拜,继之单腿下跪(左曲膝,右膝着地),然后双膝跪下,双手掌、小肘平放于地,与肩同宽。连续向祖师磕头,三次为磕。然后站起,重复做磕头动作两次,共三次。即为三拜九叩。

4拜师礼,师父上座,弟子上前,单腿下跪(左曲膝,右膝着地),双手把拜师帖举在头顶,师父接过,双膝跪下,给师父磕三头,给师娘磕三头,礼成。

5起身站直,听师训,师父讲本门的渊源与流派、门规。与长辈见礼,平辈见礼,武林朋友见礼等。入了师门为徒弟,不入师门为学生。

师父教学与指点,师父一是为徒弟传授本门中的一切,传道解惑就是教育、培养、修身道德理念,以及处事哲学。武不善做,即随便之意,严格规矩,做任何事。例如收徒、授徒、遇事、动手比试等。

徒访师、师访徒。访:访问、寻找、打听。而且师徒有缘分,十年学艺,三年出徒,出,是可以的意思,现在讲实习了。访是慕名之访,而投名师;名师是访来的、拜来的、叩来的。老师是明理的,有传授、传道、解惑之师。不是有权、有势,是名人就拜,心术不正焉有成。更有甚者,几十代之传,自五服未知,焉能知他。

道德教育是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终极目标

首先是尊师重道。自古以来,武术界都非常重视师承关系,强调“凡吾习武之徒,必须以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崇扬武德”。在儒家看来,尊师所以重道,既是知识德行的根本,也是修身的基础。《中庸》说:“修道之谓道。”教即是修道。从习武者的角度讲,这个“道”大约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训练意义上的听从师父在传技中的种种要求和吩咐,循序渐进;二是伦理意义上对师父本身的敬重,不得等级逾越。为此,许多拳种无论在行为抑或观念上都强调师道尊严,并制定了各家简繁不一的许多门规戒约。

其次是对习武者提出的种种道德要求。“尚礼崇德”是古代侠士伦理道德的基础,也形成了习武人生活的基本准则,如“武以德立”,“武以德先”。武术界历代各门各派的武学大师都十分重视武德教育这一根本问题,结合实际制订了许多今天看来仍有意义和作用的武术礼仪规范,以端正武风。

最后是要谨慎择徒。可以这样认为,谨慎择徒是一个道德标准,它也是通过武术礼仪教育所折射出的涵义。儒家主张克己正身,以君子的标准授徒择人,其理想人格是谦恭待人,含蓄不露,严于律己,稳健温和,宽于待人,胸怀坦荡。儒家文化的这种人格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武术的伦理思想,突出表现是中国武术各门派对授徒无一例外地严于择人,这是传承武术第一关口。

总之,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既包含儒家文化思想,也涵盖了习武者的侠肝义胆的伦理道德,传统武术礼仪不仅是在冷兵器时代,每个习武者都要遵守的规矩;也是我们现代习武者遵从的标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传统武术礼仪之所以流传下来,证明他的存在价值,所以,中国传统武术礼仪要靠我们现代习武者,很好的继承下来,同时也要更好地传播下去。

文/ 赵辉

阅读649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