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与儿子之间的书信往来,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苦心孤诣和深厚期望。书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是,傅雷在疼爱孩子的同时,也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全方面的教育。
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著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1966年9月3日,傅雷夫妇在“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
主要著作:《傅雷家书》,译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夏倍上校》《人间喜剧》等。
创作背景
一九五四年,傅聪赴波兰留学。从一月傅聪离家开始,傅雷便与傅聪通过书信联系,直至一九六六年傅雷夫妇在“文革”中不堪受辱自杀。在这十多年间,一家人通信数百封。这些书信既述说着傅聪从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又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傅聪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分类抄录成册,编为《聪儿家信摘录》。傅聪的信在“文革”中遗失,直至十几年后才意外被发现。
主要内容
《傅雷家书》(书信编纂集)中大部分书信是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在波兰留学的儿子傅聪的,也有一部分是写给儿媳弥拉和次子傅敏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其中,最长的一封书信长达七千多字。
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家书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第一,傅雷把儿子“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傅雷跟儿子傅聪谈贝多芬、谈莫扎特、谈李斯特、谈肖邦、谈巴赫;谈他参加音乐会的感受,也谈儿子的演出及演奏;不仅如此,他还跟儿子谈文学,谈绘画,谈哲学,谈东西方文化。
第二,傅雷“极想激出”儿子的“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他这个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通过书信,傅雷与儿子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他希望通过自己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教育和引导儿子,激发儿子通过书信的方式畅谈在异乡学习和生活的收获。一方面他及时发现儿子的各种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他也希望从儿子的成长过程中获得新的思想、艺术和生活的感悟。
第三,傅雷欲“借通信训练”儿子的文笔与思想。傅雷常常“逼”儿子多写信,“多写有内容有思想实质的信”,希望借写信提升儿子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人生境界,传给儿子达到此目的的方法和途径。
第四,傅雷希望随时随处给儿子“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无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傅雷在教育儿子的同时,总是将自己摆进去,一再无情地自我解剖,引导儿子认真地对待自身的问题和不足。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人物形象简介
傅雷
人物概述:长者的形象,人生阅历丰富,善于说教,慈祥仁爱,爱子深切,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幼年丧父,在寡母的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他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等,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回国后,因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入,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中途绝裾而去,不能展其所长,最后选择了闭门译述的事业。
性格特点: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无私的热爱,有良知,为人坦荡,禀性刚毅。
典型事迹:
严父的自责一一在傅聪年幼时,傅雷对他严加管教、一丝不苟。回忆起往事,傅雷开始后悔和自责,觉得对儿子的管教过于严格,手段过于“残忍”。傅雷在信中写道:“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他把对儿子的管教当成自己的错误,甚至是“罪过”。
父爱浓浓一一在傅聪走后第二天,傅雷就想给他写信,但是担心被“嫌烦”。儿子离开后,他每天睡不着觉,开始回忆傅聪小时候的事。傅雷夫妇含辛茹苦地将儿子哺育成人,如今儿子离开父母远赴海外求学,傅雷既希望他学有所成,又深深地想念他。浓浓的父爱,跃然纸上。
肯定和希望一一傅雷听完傅聪演奏的录音之后进行了精细的分析,有客观的评价,也有衷心的赞赏。他肯定了儿子在音乐上取得的成绩,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为傅聪指明了前进路线和发展方向。
父亲的告诫——傅聪到波兰后,为赶任务影响学习而苦闷。傅雷在信中告诫儿子:“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提醒“少年得志”的儿子少走弯路,希望他更上一层楼,不要做一个“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人。
朱梅馥
人物概述:傅雷妻子,原名朱梅福。父亲朱鸿,清朝秀才,以教书为业。初中就读于上海教会学校稗文女校,高中进入另一所教会学校晏摩氏女校,曾学过钢琴。为人温柔,被友人亲切地称为“菩萨”。
性格特点:温柔善良,文静贤淑,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典型事迹:
爱情和事业一一与傅雷在艺术和做人方面教育傅聪不同,母亲朱梅馥更加心细。她关注在最细微的地方一一儿子的感情问题,告诉傅聪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给他指明方向:“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
傅聪
人物概述:1934年生于上海,八岁半开始学习钢琴。1954年赴波兰留学。1955年3月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1959年为了艺术背井离乡,浪迹五大洲,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获得“钢琴诗人”的美名。
性格特点:刻苦用功,执着追求理想,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热爱祖国,德艺俱备,人格卓越。
傅敏
人物概述:1937年出生于河南林州,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的坎坷人生和他在苦难中始终没有泯灭的正直和善良感人至深。
性格特点:正直,善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
艺术特色
1、书信形式。
读者可以直接地、清楚地感受傅雷做人、做学问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2、感情真挚。
书中不仅客观地描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现实生活,还反映了傅雷对孩子深沉的爱。傅雷写给儿子的家书,就如同与孩子聊家常,没有任何遮掩与虚伪。
可以说《傅雷家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感情的真一一真诚纯真、真实,它是傅雷的内心独白,是傅雷思想的准确反映。
3、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
4、蕴含广博的学识与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
书中涉及的艺术领域相当广泛,谈到了美术、音乐作品及一些表现技巧,“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在谈论人生感悟时,傅雷以真实朴实的言语表达其对世道人生的感受与见解。流畅的言语中充满深邃的思想,发人深省。
必考知识点
一、选择题
1. 作者傅雷是哪个国家的人?( A )
A. 中国 B.美国 C.俄国 D.英国
2. 这些家书是傅雷寄给谁的?(B )
A. 妻子 B.儿子 C.女儿 D.朋友
3.《傅雷家书》主要讲的(B )
A.对妻子的挚爱 B.对孩子的教育 C.对朋友的怀念 D.对学生的教导
4.作者主要精通的语言(D )
A.英语 B.德语 C.西班牙语 D.法语
二、填空题
5.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并翻译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的大部分作品。
6.傅雷先生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教导儿子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后来汇编成册,这就是《傅雷家书》。
7.《傅雷家书》主要讲的是(如何教育孩子)。
8.《傅雷家书》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
9.傅雷:1908.03.30-1966.09.03,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10.《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傅聪)的。
11.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
12.《傅雷家书》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七千多字。
13.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哎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