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护身符——长命锁

来源:中华大课堂

中华大地江河纵横,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在这样一片土地之上的传统民俗百花齐放,各式各样。然而,有一个习俗却似乎贯穿着整个中华大地,流传于全国各地区之间,那便是给孩子佩戴“长命锁”。

图片

一、长命锁的寓意

长命锁,顾名思义,长命百岁。其造型多被做成锁状,有圆形的,也有椭圆形的。一般长10至14厘米,宽6至8厘米。用项链或丝编带穿入锁档中,形成一个圈,挂在幼儿脖子上,锁垂在项下胸前。

图片

银锁正反面有文字与图案,錾有"长命富贵"、"福寿万年"等吉祥文字,也有将它做成如意头状,上面錾刻着寿桃、蝙蝠、富贵牡丹、吉祥八宝、金鱼或莲花等寓意吉祥的图案。主流的长命锁是以银材质为主要的打造,其原因是银的使用比较广泛,可塑性高。

图片

此外,银本身对人体有保健作用,适合给体质娇嫩的孩子佩戴。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道:(银)“安五脏、安心神、止惊悸、除邪气”。在传统文化中,银可以避邪,帮助孩子排除掉体内的“胎毒”,帮助心智尚未健全的小孩安神。除了银以外,也有用玉制锁的。

图片

在清代人天花才子的小说《快心编》中便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姓石的人家,晚来得子,夫妇俩"恐他难得长养",特地做了一块玉锁挂在儿子颈间,一直伴随到他长大成人。书中形容这块玉锁,被"琢得精巧绝伦,缕着双鱼戏水,暖润滑泽。"

图片

二、长命锁的由来

长命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方古越人。上古时期的古越人有纹身遗俗,古代崇尚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到了汉代,便有了五色丝线的习俗,称其为“长命缕”,每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

图片

《太平御览》卷三一引汉应劭《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又有“五彩,辟五兵也”之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以祈求驱邪辟灾、祛病延年、健康长寿。

图片

至于唐代,这一习俗已经在全国各地盛行,唐代张说《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诗记载:“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余”。宋朝后,更是得到了官方政府的认可,宫廷之中有端午节赐百官长命缕习俗。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会在长春殿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官,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

图片

上行下效,民间对此也是趋之若鹜,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被称为“珠儿结”、“彩线结”,除了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在当时京都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到了明朝后,移风易俗,与南方苗族流行的银腑饰相结合,形成了“银锁”,在当时也被称为“璎珞”。《红楼梦》里一开头写宝玉出场时,就戴着只“金螭璎珞圈”,璎珞上挂着他的寄名锁和“通灵宝玉”,宝钗也有一个金璎珞圈,所缀金锁上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吉谶。

图片

三、长命锁的习俗

新生儿满百日或周岁举行的仪式中最为流行的是挂长命锁。这枚精致的“古锁”承载着人们希冀“锁”住生命,孩子平安健康的长大。挂长命锁习俗随着时代发展,渐渐称为了一种象征性的仪式。

图片

在江南地区,外婆要给刚出生的外孙送银制的装饰锁。在长江中下游地带,家中有新生儿,家人担心新生婴儿体弱多病,便采取替新生婴儿认多子多福的干爹干妈来消灾避祸。干爹干妈要出钱为新生婴儿打制银锁和项链圈一个,戴在婴儿颈上。

图片

孩子长到12岁,便被认为已经过了危险期,则要取掉银锁、项圈,称之为开关。湖南等地则是由家长请一位在当地有影响的人,找一百户人家筹钱,打成一把银锁,其中随附一张写有一百户主人姓名的字条。从小孩3岁起度“花树关”时戴上,直到12岁度“大关”后解下。

这种集百家钱制成的长命锁又称“百家锁”,但因为集百家钱的方式颇为繁琐,于是又有简单易行的方法,即用钱和乞丐的钱交换,乞丐的钱是挨家挨户讨来的,其钱有来自百家之意。

图片

千百年来,中国人通过往日里生命历程的经验,把所有美好的祝福凝结于“长命锁”上,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把“长命锁”所赋予的美好佩戴到了孩子身上。

阅读679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