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必知的中国文化

来源:中华大课堂

一、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即使能在语言层面上熟练使用对方语言,也常常会由于缺乏对交际双方文化的了解而出现交际困难,甚至造成交际障碍。所以,外国人要了解中国人语言表达方式的独特方式:

1. 含蓄委婉,中庸平和。

这是中国人语言表达的基本特点之一,跟中国人信奉中庸之道,做事留有余地有关。与西方文化比较,中国人表达时不够直接,拒绝和接受,喜欢或反对都不喜欢直接说出来,主要出于维护自己和对方面子的考虑。因此,“随便”、“以后再说吧”、“你再考虑一下吧”、“你看着办吧”、“你留着自己吃吧”、“不麻烦了吧”、“不方便就算了吧”、“还行吧”、“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等真实的含义与字面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2. 贬损自己,抬高对方。

中国人交际时似乎对自己贬损愈甚就愈表示出自己的谦逊,而谦逊是一种美德。因此,对自己的成绩和优点通常要进行适当贬损,如“哪里哪里”、“不行,跟你比差远了”、“做得还不够”、“不足挂齿”、“不吝赐教”等。相反,对方的优点和成绩我们却要大家赞赏。“你真了不起”、“你太厉害了”、“你太棒了”。这不同于西方文化强调的肯定自我价值,而与中国人贬己尊人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

3. 亲密无间,不分你我。

中国人与人交往时把贴近个人生活当成亲密和友好的表示,喜欢打听了解交际对象的年龄、收入、住址、婚姻、背景、家庭等,“吃了没有?”、“你去哪儿啊?”、“买什么东西了?”、“儿子结婚了吗?”、“怎么这么早?”是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进行语言交际的前奏。在另外一些文化中这些问题则显得过于亲热,接近窥探隐私,侵犯个人秘密,会引起怀疑。

4. 寒暄之后引入正题

中国人在交际时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寒暄之后才引入正题,明明是去拜访求别人办事,非要说一大堆无关的事情,最后才轻描淡写地说出自己的用意。这是因为中国人引入话题的方式与西方人不同,容易造成双方误会。

二、语言本身包含的文化内容

中国历史悠久,积淀在语言中的文化内容非常深厚。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地理、风俗、饮食、节日、建筑、政治、经济、民族等,都可以渗透在语言课中做文化教学,或是开设专门的文化课教学。

另外,现代汉语含有历史故事、古代诗文、生活生活等内容的成语、俗语、歇后语、惯用语,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内容就很难真正了解汉语。如“滥竽充数”、“破釜沉舟”、“莫须有”、“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走后门”等。在外国学生学习这些语言内容时就要了解语言内的文化,这样才能更好、更准确地掌握汉语知识,提高运用汉语的能力。

三、有情感色彩的颜色词、动植物词、数字词、物品等

不同文化都会赋予某些色彩、动植物、物品特别的含义,并反映在语言中,这也是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如在汉语中,“红”表示忠厚、兴旺、欢乐、成功;“黑”表示奸诈、倒霉、非法;“龙”表示高贵;“狗”表示卑微;“鼠”表示胆小;“狼”表示贪婪;“鸳鸯”象征夫妻;“松”表示坚贞;“莲”表示高洁;“玉”表示纯洁;“肥肉”表示利益;中国人喜欢数字“八”,崇尚偶数等。

总结:在初级阶段,老师可以教授学生与交际相关的一般技巧和文化知识,如面对别人的赞美时,应该说“哪里哪里”。随着水平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就可以逐步提高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层次。教授贬己褒人是中国人一般的交际策略,语言也可以过渡到“您过奖了”“还差得远呢”等。到了更高的程度,就可以把交际文化引申到更深、更广的历史、文化层面进行介绍。

阅读5149
分享